不折不扣执行国家价格政策!国家能源集团启动迎峰度冬能源保供工作

发布日期:2022-10-20

2178

党的十八大以来,电力行业以“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根本指引,发力求解清洁低碳和安全保供课题,交出一份硕果累累的发展答卷。

当前,我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多元清洁电力系统,发电装机达24.7亿千瓦,超过G7国家总和;可再生能源装机超11亿千瓦,占全球同类装机的30%以上;35千伏及以上线路长226万千米。发电装机、可再生能源装机、输电线路长度分别比十年前增长1.2倍、3倍、0.5倍。

规划蓝图更具引领力、基础保障更富多元性、治理能力更趋现代化——电力行业正聚焦高质量发展,驱动民族复兴巨轮驶向深蓝。

以规划优布局

全国统筹配置电力更高效

不到一秒,远在川滇交界的金沙江水,就通过白鹤滩水电站转化为电能,再经“白鹤滩—江苏特高压直流工程”输送,就可来到2000多千米外的华东。“统筹电源基地开发、外送通道建设和消纳市场,促进网源荷储一体协同发展。”其实,这一切并不神奇,早被写入《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

党的十八大之后,阔别十年之久的电力发展规划重回人们的视野。自此,电力行业实现了建设有据、发展有序。

开展全国性电力发展规划,可以改变各省供需自平衡的一盘散沙局面。

翻看十年来各地发、用电量对比图表就会发现,这两组数据最初基本持平,后来差值逐渐拉大,但从全国整体来看又基本对等,只不过跨省区送电规模不断扩大。2021年,全国完成跨省区送电2.29万亿千瓦时,其中跨区0.69万亿千瓦时、跨省1.60万亿千瓦时,分别比十年前增加241%、122%。

十年来,电力发展的区域布局更加合理。

西部能源富余,渴望发展;东部环境受限且能源短缺,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通过全国统筹,各地发展电力宜煤则煤、宜水则水、宜风则风、宜光则光……可将西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东部也能获得足够电力以持续发展,双方实现互利共赢。

这种共赢关系有赖输电通道的建设。根据规划,到2020年“西电东送”能力达2.7亿千瓦;到2025年,存量跨省跨区输电能力提升0.4亿千瓦以上,新开工通道0.6亿千瓦以上。截至目前,全国投运特高压通道33条,“西电东送”规模接近3亿千瓦。两相对照,规划的引领作用凸显出来。

十年来,电力发展的结构布局更加明晰。

规划显示,考虑到环境承载能力和就近消纳,东部以海上风电、沿海核电、分布式新能源发电为主;考虑到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以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或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电耦合的电源基地为主,并通过跨省跨区输电工程送往东中部负荷区。

电力规划的覆盖面进一步延伸。“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被写入《“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并取得实质性建设成效。可再生能源、抽水蓄能、氢能产业和新型储能相关规划性文件也已分别出台,我国电力行业在新兴领域取得更多领先优势。

“十三五”以来,我国新型储能实现由研发示范向商业化初期过渡,取得实质性进步。2021年底,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超过400万千瓦,“新能源+储能”、智能微电网等应用场景不断涌现,商业模式逐步拓展,国家和地方层面政策机制不断完善,对能源电力转型的支撑作用初步显现。当前,氢能产业已经开始向能源电力领域稳步推进,并且不断扩大试点应用范围。

供应多元清洁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力系统

一轮刚刚跃出海平面的朝阳,就将整个洋山港染成金火之色。在洋山港四期自动化码头,全部由电力驱动的桥吊、轨道吊、自动导引运输车往来穿梭,一刻不停。在此但不限于此,电力已是须臾不可或缺。

党的十八大以来,电力行业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依据,按照“适度超前”原则,合理安排发展规模,持续提升发展质量,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与民生改善。

十年来,我国人均发电装机由0.84千瓦提升至1.7千瓦;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从3.9万亿千瓦时提升至8.11万亿千瓦时;人均用电量由3600千瓦时增至近6000千瓦时,超过英、意,接近德、法等国;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从22.5%提高到27%;220千伏及以上输电回路长度和变电容量从51.50万千米、26.24亿千伏安,分别提升至84万千米、49亿千伏安。

扩规模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质量。

十年来,从能源技术革命到实施能源科技创新规划,再到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等,电力行业技术装备国产化水平进一步提升,超超临界煤电单机容量达135万千瓦,大容量水电单机实现100万千瓦,自主三代核电技术跻身世界第一方阵,具备海上13兆瓦、陆上8兆瓦风电全系列制造能力,光伏电池转换效率领先全球,特高压输变电技术研发和制造水平步入世界先进行列,部分领域世界领先。

尽管我国煤炭充足,煤电仍为主力电源,但受制于资源环境约束,尽快实现电力多元清洁供应才为上策。

由一煤独撑,走向多元可持续发展道路。

十年来,并网风电增加4倍以上,太阳能发电装机增长近90倍。气、水、核、新能源等清洁电力消费比重提升至25.5%。煤电占比累计下降近20个百分点,并于2020年降至50%以下。通过实施超低排放改造,超过10亿千瓦煤电机组排放水平比肩气电。

“通电后,我最想看‘光头强’……”七年前,在四川丹巴县最后一个无电村,11岁的小姑娘勒加拉姆说。从那时起,她和她的小伙伴们,终于告别了经常靠松脂、蜡烛、木材照明的日子。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电力保障和服务更多向民生领域发力攻坚,我国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发达与欠发达地区之间,供电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相关地区用能电气化、清洁化水平相应提升。

十年来,国家投资超过4300亿元,先后实施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和农网升级改造工程,实现了村村通动力电,农网供电可靠率达99.8%,在发展中国家率先实现了人人有电用。全面完成光伏扶贫工程,装机2636万千瓦,惠及10万个村、415万贫困户。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达73.6%。

深化“放管服”

“获得电力”成优化营商环境重要抓手

时间就是生命,武汉市最大方舱医院37小时通电,为2020年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可靠电力保障。

全面提升“获得电力”服务水平,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在国家能源局大力推动下,我国“获得电力”指标世行排名由2017年的第98位提升到2019年的第12位,处在法国、瑞士之前,提升进步速度全球领先。

近年来,国家能源局全面贯彻落实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1479号文,指导各地能源(电力)主管部门牵头建立“获得电力”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强化政企协同,压减电力接入工程行政审批时间和报装业务时间;实行全流程线上报装,一窗受理行政审批申请,居民用户“刷脸办电”、企业用户“一证办电”。今年年底前,全国将基本实现小微企业用电报装零上门、零审批、零成本“三零”服务,高压用户办电省力、省时、省钱“三省”服务,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用电满意度和获得感。

服务是最好的管理,而行业治理首选法治化、市场化道路。

从推动修订《电力法》,印发实施《电力可靠性管理办法(暂行)》,到进一步规范法律、法规的起草程序,电力领域重大立法项目取得重大突破;从抓好法制宣传教育规划贯彻实施,到搭建“中国能源普法网”普法数据平台,电力普法工作扎实推进。今天,依法治理在行业内已蔚然成风。

随着有关政策文件的相继印发,以及相关改革举措的不断推出,新一轮电改已搭建“四梁八柱”,并进一步走向纵深,电力市场建设稳步推进,市场化交易电量大幅提升,多元主体参与的市场竞争格局基本形成。

安全治理在行业治理中的地位更是不容撼动。近年来,电力行业不断深化安全治理体系建设,持续优化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强化安全风险防控,加强应急能力建设,促进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向好。

放眼十年,电力行业秉承优良传统,创造出时代的新辉煌,正奋力走向美好的新未来。